


10月28日,我校“润泽生命”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一行,受邀前往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参加了一场高水平的教学研讨。作为2025年“沪苏课改联盟”九校联合教研活动,本次研讨聚焦“如何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育人质量”,吸引了众多教学精英参与。活动通过课例展示、执教教师说课以及专家深度点评三个环节,围绕物理教学的本质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思考。
一、 课堂风采:同课异构,各展其妙
活动伊始,四位青年教师围绕《透镜的应用》和《电阻》两个经典课题,呈现了四节风格迥异却又同样精彩的物理课。
在《透镜的应用》的课堂教学中,李林玉老师以“照相机”模型为起点,巧妙地将凸透镜成像规律迁移至对人眼结构的学习中。他大胆设计了“现场摘戴眼镜”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看不清”到“走近看清”,亲身感知近视的成因与矫正原理。更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引入了全国青少年近视调查数据与“豆包”AI智能体进行对话,将物理知识与健康生活教育无缝衔接,体现了跨学科育人的先进理念。与之同课异构的张家琪老师,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模型的构建与解读。她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光路图,有趣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了透镜成像中物距、像距与成像特点的复杂关系,为学生搭建了系统化的知识框架。




在《电阻》的课堂教学中,管宇宸老师以“如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这一核心问题驱动整个课堂。他运用热点话题苏超助威球灯引入,将抽象的电阻概念生活化,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与之不同,我们工作室的江威老师紧扣教材,从章首语出发,其教学的一大亮点是创新性地引入了传感器技术,以解决传统实验中电阻变化不明显、现象不直观的痛点。他解释道:“使用面团等非标准材料时,电阻变化微小,传感器能将其精准、直观地显示出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数据证据。别出心裁地为学生准备了内含多种电阻材料的“课后探究小袋”,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



二、专家引领:钻研教材,上“好课”
在评课环节,梅建芬教研员和张成玉书记首先对四位执教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精辟地概括了其成功之处。核心素养落地有声,强调“模型建构是物理思维的核心。紧密联结学生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说,“当物理问题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他们的探究欲望就会被自然点燃,学习的意义得以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她认为这几节课都体现了“问题驱动”的特征,课堂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舞台,而非教师单向灌输的渠道。梅建芬教研员给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深入研读教材,回归教材本质。提醒所有教师,在追求教学创新与内容拓展时,绝不能脱离教材的主干框架。好的教学,应从深入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始。”


张成玉书记精准把脉,聚焦教学细节与科学本质。张书记分享了他对“何为好课”的深刻见解。他提出,一堂好课必须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PPT不是教学设计”,他严肃地指出,“真正的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张成玉书记的点评则更侧重于教学实施的细节与科学方法的落实,他以专业的眼光进行了精准的“诊断”。他高度赞扬了江威老师课堂上清晰的结构化板书,认为这如同一张“思维地图”,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形成了系统性的认知。同时,他也中肯地指出了课堂中可以优化的细节:“在学生进行第二个探究实验时,教师应给予更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记录指导。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更是动脑,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严谨的数据记录习惯,是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要一环。”张成玉书记总结到,执教老师的课均成功实现了“问题驱动探究”的教学本质,整体逻辑清晰,学生活动充分有效。这几节课成功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兼具了科学性与趣味性,是素养导向课堂的优秀范例。
三、 活动总结与展望
活动最后,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对授课团队及专家的倾情奉献表示衷心感谢。学校领导总结道,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升华。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梅教研员强调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与张书记关注的“科学探究细节”,共同为未来的物理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在大单元设计的视野下,既要宏观把握学科本质,又要微观落实核心素养,让每一节物理课都成为学生科学旅程中一个坚实而精彩的脚印。
活动的尾声,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这次宝贵的经历,已化为滋养工作室茁壮成长的沃土、照亮成员专业发展道路的明灯。我们满怀信心,将把这些创新的火种带回课堂,让物理教学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绚烂绽放。

下一篇: 物理组:育人为本,构建素养导向的新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