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江南
校长寄语
学校简介
组织机构
校友风采
政策法规
校园新闻
党建之窗
制度建设
组织建设
文化建设
廉政建设
教务时空
教务信息
课程改革
学科建设
名师风采
德育在线
德育信息
德育活动
家长学校
教研天地
教研信息
研究成果
团队风采
精彩活动
国旗下讲话
团队建设
江南之星
工会后勤
教工之家
书香校园
后勤服务
专题创建
国际理解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安全专栏
文明城市创建
出彩江南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务时空 >> 学科建设 >> 正文
深耕课堂,聚焦素养 ——初中物理“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引领教学新方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5 浏览次数:

10月28日,我校“润泽生命”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一行,受邀前往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参加了一场高水平的教学研讨。作为2025年“沪苏课改联盟”九校联合教研活动,本次研讨聚焦“如何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育人质量”,吸引了众多教学精英参与。活动通过课例展示、执教教师说课以及专家深度点评三个环节,围绕物理教学的本质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思考。


一、 课堂风采:同课异构,各展其妙

活动伊始,四位青年教师围绕《透镜的应用》和《电阻》两个经典课题,呈现了四节风格迥异却又同样精彩的物理课。

在《透镜的应用》的课堂教学中,李林玉老师以“照相机”模型为起点,巧妙地将凸透镜成像规律迁移至对人眼结构的学习中。他大胆设计了“现场摘戴眼镜”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看不清”到“走近看清”,亲身感知近视的成因与矫正原理。更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引入了全国青少年近视调查数据与“豆包”AI智能体进行对话,将物理知识与健康生活教育无缝衔接,体现了跨学科育人的先进理念。与之同课异构的张家琪老师,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模型的构建与解读。她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光路图,有趣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了透镜成像中物距、像距与成像特点的复杂关系,为学生搭建了系统化的知识框架。

在《电阻》的课堂教学中,管宇宸老师以“如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这一核心问题驱动整个课堂。他运用热点话题苏超助威球灯引入,将抽象的电阻概念生活化,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与之不同,我们工作室的江威老师紧扣教材,从章首语出发,其教学的一大亮点是创新性地引入了传感器技术,以解决传统实验中电阻变化不明显、现象不直观的痛点。他解释道:“使用面团等非标准材料时,电阻变化微小,传感器能将其精准、直观地显示出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数据证据。别出心裁地为学生准备了内含多种电阻材料的“课后探究小袋”,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

 

二、专家引领:钻研教材,上“好课”

在评课环节,梅建芬教研员和张成玉书记首先对四位执教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精辟地概括了其成功之处。核心素养落地有声,强调“模型建构是物理思维的核心。紧密联结学生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说,“当物理问题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他们的探究欲望就会被自然点燃,学习的意义得以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她认为这几节课都体现了“问题驱动”的特征,课堂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舞台,而非教师单向灌输的渠道。梅建芬教研员给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深入研读教材,回归教材本质。提醒所有教师,在追求教学创新与内容拓展时,绝不能脱离教材的主干框架。好的教学,应从深入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始。”

张成玉书记精准把脉,聚焦教学细节与科学本质。张书记分享了他对“何为好课”的深刻见解。他提出,一堂好课必须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PPT不是教学设计”,他严肃地指出,“真正的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张成玉书记的点评则更侧重于教学实施的细节与科学方法的落实,他以专业的眼光进行了精准的“诊断”。他高度赞扬了江威老师课堂上清晰的结构化板书,认为这如同一张“思维地图”,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形成了系统性的认知。同时,他也中肯地指出了课堂中可以优化的细节:“在学生进行第二个探究实验时,教师应给予更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记录指导。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更是动脑,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严谨的数据记录习惯,是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要一环。”张成玉书记总结到,执教老师的课均成功实现了“问题驱动探究”的教学本质,整体逻辑清晰,学生活动充分有效。这几节课成功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兼具了科学性与趣味性,是素养导向课堂的优秀范例。

 

三、 活动总结与展望

活动最后,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对授课团队及专家的倾情奉献表示衷心感谢。学校领导总结道,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升华。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梅教研员强调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与张书记关注的“科学探究细节”,共同为未来的物理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在大单元设计的视野下,既要宏观把握学科本质,又要微观落实核心素养,让每一节物理课都成为学生科学旅程中一个坚实而精彩的脚印。

活动的尾声,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这次宝贵的经历,已化为滋养工作室茁壮成长的沃土、照亮成员专业发展道路的明灯。我们满怀信心,将把这些创新的火种带回课堂,让物理教学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