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各类信息铺天盖地,给每个人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或许你会感到恐慌、焦虑、无助,进而出现各种身心反应。江南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朱江容提醒大家,疫期不仅出门要戴好防护口罩,我们的心理也要戴好“口罩”。心理防护同样不能忽视!
问:疫情暴发时,我们常见的应激反应有哪些?
答有些人会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愤怒、指责、抱怨;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沮丧悲观;有些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茫然失措,难以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有些人会有行为笨拙、行为冲动,甚至有攻击行为;甚至有些人会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失眠、多汗、发冷、头痛、胸闷等明显的躯体不适。如果出现上述现象,请不要过度担心,这些都是人们在经历疫情时的正常心理应激反应。
问:哪些反应属于应激反应过度?
答:(1)有连续三天或更长时间的睡眠困扰,或者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感。(2)反复回想与疫情相关的消息、视频,或者头脑中不断冒出相关的字眼。(3)容易受到惊吓,或者不敢看与疾病相关的消息。(4)明显的情绪不稳定,紧张、恐惧、悲伤、抑郁,或者容易发脾气。(5)出现冲动、攻击性、伤害性的言语,行为等。
问:处在心理应激状态,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吗?
答:心理持续应激背景下,我们不能一味"求紧”,而是要"内松外紧”。内心放轻松,但行为不松懈。心理应激一般要经历冲击期、防御期、适应期等阶段。自从全面打响疫情阻击战以来,人们首先进入心理“冲击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急迫程度,感到恐慌、紧张和焦虑,这是正常反应。随后进入"防御期”,寻求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帮助,采取佩戴口罩,减少外出等措施。然而随着疫情持续,我们进入心理应激状态已经超过一周,会逐渐出现心理疲劳,这时要允许心理适当放松,但防控措施不可松懈。我们要做好长时间防御并“适应”这种生活状态的心理准备,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也就是做到:“防护行为不放松,迎战心态要放松”;“口罩是外出标配,生活还要笑对”;“宅在家中过有滋有味的假期,出门与人保持一米安全距离”。
问:孩子放假后一直宅在家里,哪都不能去,情绪变得越来越烦躁,该怎么办?
答:这段时间,我们不得不减少外出,不断接收疫情的各种信息。家庭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时候要格外关心孩子的身心反应。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焦虑情绪转移给孩子,对孩子投以过多的关注,过多催促和唠叨可能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对抗。可以向孩子解释现在的情况,引导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学习与活动的计划与内容,劳逸结合,适度陪伴和督促。
问:居家隔离期间,如何有效地稳定情绪?
答:(1)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了解官方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2)充分理解暂时的隔离是为了未来更重要的健康,平和心态,不抱怨,不生气。(3)保持与家人、朋友的沟通,获取鼓励和支持。(4)不轻信谣言,自我鼓励,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5)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用居家隔离的时间稳定好情绪,停课不停学,给自己充分的时间调整学习生活。
问: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答:(1)减少因讯息带来的心理负担。这很关键,建议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讯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不盲目从众,不道听途说而使自己心乱。(2)觉得辛苦,觉得无奈的时候,不妨关注一下身边忙碌的人群,你会立刻感到许多人仍然是很正常地过着他们的生活,而且有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正在守护我们的健康,不必太担心。(3)回忆过去的危机是如何成功应对的,重新肯定自己的能力。(4)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机时期,也不要忽略我们身边的美好。
居家防疫期间,家长不仅要做好教育者,也要做好观察者、陪伴者、示范者和引领者。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防护知识和技能,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让孩子获得更多成长的体验。
一次疫情也是一次对人性的考试。武汉加油,不是一句空口号!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疫情是对我们共同的考验,没有谁能置身事外。我们隔离病毒,不能隔离爱。善待来自疫区的人员,善待被隔离的人员,就是善待自己。别让口罩隔开距离也隔离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