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4月9一次父亲与孩子的单独旅行,一种曾经被传统社会忽视的父子间的特殊情感,一份理应担起的父亲责任……泪奔”父亲回归家庭教育”男主外、女主内”超八成受访者认为父亲教育缺失
去年102180的受访市民感觉当前社会父亲教育缺失现象普遍,其中,24%的人觉得比较普遍。
来的七八成都是妈妈,很少看到爸爸的身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 2009月,新浪网曾经就亲子关系问题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1988%的网友认为“,26.3%不好说”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的网友选择了母亲,28.7%父母均担”选择其他,仅有13%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
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缺失有关
“孙宏艳介绍说,美国的两位学者曾经合作主持了“,该研究对6403岁至23岁。研究发现,与单亲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关。而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则显示,70%的强奸犯、72%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 德国和日本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对两国共3000父爱缺乏综合征” 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首要责任在父亲。对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进行统计发现,排名首位的伤害是父爱缺失,占87% 根据国家贫困儿童研究中心的报告,没有父亲教育的男生,比有父亲教育的男生逃学的可能性增加一倍,犯罪的可能性大两倍,长大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增加3倍。
孙宏艳认为,第一,父亲更善于把孩子引向外部世界。同样是做游戏,母亲喜欢进行一些安静的、柔和的游戏,而父亲则更多地带孩子进行一些运动性、冒险性、探索性的游戏。有研究表明,经常和父亲一起游戏的幼儿,好奇心和自主性更强,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也更强。第二,父亲能帮助孩子了解性别角色。如果男孩在向父亲学习方面受到阻碍,男孩常常会表现出更多女性化的趋向。同样,女孩也会从父亲身上了解很多男性的特征及品质,在与父亲的相处中使自己性格更开朗,更具有探索、独立等精神品质。第三,父亲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如果父亲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是积极的,那么孩子对陌生人的态度就比较友好。孩子的父母如果能经常分担育儿的责任,那么孩子便习惯于父亲或母亲的离开。第四,父亲影响孩子的认知和思维。研究显示,6 “孙宏艳说。
因为“而缺位家庭教育?
爸爸平时为什么没时间陪你?”爸爸太忙了” 什么原因造成父亲缺位家庭教育?
月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舆情调查中心做的调查中,61%加班应酬多,无暇顾及孩子”的人将原因归咎为“;39%观念有问题,认为教育只是母亲的事;37%缺乏责任感,不愿承担义务” 对此调查结果,南京
父亲缺位”因此,父亲大多与孩子沟通少,参与家庭教育少。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认为,父亲因为生活、工作压力而没有时间承担子女教养责任的理由,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如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和男性等同的工作之中,但许多职业母亲并没有因为工作而减少对孩子的教育,“。
不被需要”影子式爸爸”容易焦虑、容易多动的妈妈们不断加大家庭教育的‘,造成母性教育过多、多强,父性教育过少、过弱。” 父亲如何回归家庭教育
的受访市民认为,哥们型父亲可以与孩子互帮互助,并尊重孩子个性,更有利于孩子成长;26%的人热捧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严厉型父亲。
由此可见,孩子更期望有一个朋友式的、和自己共同成长的父亲。”父爱时间” 正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某位爸爸所言:“
也有专家表示,成为一个好父亲,观念转变是先导,态度是第一位的,父亲要建立重视父亲教育的良好意识,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孩子的教养责任,这是应对父亲教育缺失的先决条件。此外,好父亲要具备两个最重要的品质:一是爱,即理解和尊重,给孩子自由;另一个是管教,教给孩子规则。一个好父亲是严慈相济的,即自由和规则都不可偏废。例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某父亲一改往日的老好人形象,坚决制止女儿耍脾气,目的是告诉女儿:“
最重要的是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班华呼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起父亲教育的责任。班华认为,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都没有认识到父亲教育缺乏的问题,甚至有的儿童教育工作者,都只是关心母亲的素质,而对父亲素质关注得很少,例如在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中,问卷设计对父亲的关注很少,这是最亟须扭转的一个偏向。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必须积极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要仅仅给孩子一个背影,更不要让背影成为孩子童年世界、少年时光、青年时代中的阴影。” 在实践层面,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六大育女原则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这六大原则包括:教育女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对女儿永远只有最低要求;家长和孩子相互体谅最重要;工作再忙双休日一定抽一天时间陪女儿;让孩子学好一种本领,但首先要让她喜欢;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兴奋点。
上一篇: 家庭教育莫忽视家风
